2024年汽车行业关键字之“科技内卷”,汽车竞争的下半场

时间:2024-12-24         浏览量:33

来源:汽车总动员

汽车行业“内卷”浪潮:科技成为新“战场”

2024 年的汽车行业,竞争的硝烟愈发浓烈,“科技内卷”成为了这场竞争的关键词。在传统汽车核心技术被发达国家车企铸就壁垒的情况下,自主品牌纷纷另辟蹊径,将智能化和网联化作为换道超车的关键赛道,科技领域由此成为了竞争的核心战场,各车企在多个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科技较量。

智能化与网联化:车企竞争新主场

在智能化与网联化的浪潮中,汽车正从单纯的交通工具转变为智能移动空间,这一变革成为了车企竞争的新主场。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驾驶、车联网、智能座舱等关键领域逐渐成为了决定汽车品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成为了自主品牌实现超越的关键所在。

自动驾驶技术:从辅助到“解放”

自动驾驶技术无疑是这场智能化变革中的核心焦点。从技术实现的路径来看,它涵盖了从感知、决策到控制的复杂过程,通过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器、执行机构以及强大的计算平台和通信技术,汽车能够自主地感知周围环境、做出智能决策并精确执行驾驶任务。当前,自动驾驶技术正沿着从低级别辅助驾驶逐步向高级别自动驾驶演进的轨迹不断发展。

以特斯拉为代表的企业采用以摄像头为主导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而谷歌、百度等则以激光雷达为主导,其他传感器为辅助。这两种技术方案在行业内均有广泛应用,且各自都在不断创新与突破。例如,特斯拉的FSD V12系统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实现了从感知到控制的无缝连接,极大地提升了自动驾驶的效率和安全性;国内企业华为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积极探索,其ADS智驾系统在享界S9上发布的ADS3.0率先实现了端到端智驾功能,并逐步向现有车型推送。小鹏汽车的AI天玑系统XOS 5.2.0版本中的XNGP也在纯视觉方案上达成了端到端的功能,展示了纯视觉方案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潜力。

从市场应用层面来看,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如今,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无人小巴、无人驾驶货车等商业运营模式已在多个城市展开试点运营,为未来的大规模普及奠定了基础。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成本的逐步降低,自动驾驶技术在物流运输、公共交通、农业机械等更多领域的应用前景愈发广阔,有望引发相关行业的革命性变革。

自研芯片:车企的“自主宣言”

在汽车智能化的浪潮中,芯片成为了汽车的“大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过去,我国车企在芯片领域依赖进口,面临着国际局势和供应链波动的双重风险。近年来,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中国车企纷纷踏上自研芯片的征程,力求在关键技术上实现自主掌控,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案例呈现:车企的“芯片突围”之路

蔚来汽车在自研芯片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在“NIO IN 2024蔚来创新科技日”上,蔚来展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其全球首款自研5nm智能驾驶芯片——神玑NX9031成功流片,这一成就标志着国产智驾芯片打破了国外的长期垄断。该芯片基于5nm车规工艺制造,拥有超过500亿颗晶体管,采用32核大小核CPU架构,支持LPDDR5X内存,速率可达8533Mbps,内置高动态范围高性能ISP,具备6.5G Pixel/s像素处理能力,处理延时少于5nm。此外,蔚来还发布了整车全域操作系统SkyOS·天枢,这一系统涵盖整车系统、辅助驾驶、智能座舱、服务补能及移动互联等多个领域,为车辆的智能化运行提供了强大的“中枢神经”。同时,激光雷达主控芯片杨戬NX6031、SkyRide·天行智能底盘系统以及中国首个智能驾驶世界模型NWM(蔚来世界模型)等创新技术的亮相,也展示了蔚来在汽车智能化领域的全面布局和深厚技术储备。

小鹏汽车同样在自研芯片领域积极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突破。在“小鹏AI科技日”活动中,小鹏汽车正式发布了自研的“小鹏图灵AI芯片”。这款芯片专为人工智能应用设计,搭载了40核处理器,可本地运行高达300亿参数的大模型,集成了两个神经网络处理单元(NPU),并采用了针对神经网络优化的特定领域架构,显著提升了数据处理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在安全性能方面,图灵芯片表现出色,通过构建独立的安全岛机制,实现了对车辆安全的实时监测,有效增强了行车安全性。其配备的两个独立图像信号处理器(ISP)能够应对复杂光线环境,如黑夜、雨天及逆光条件,确保车辆感知系统在各种极端情况下仍能保持清晰准确的识别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小鹏图灵芯片展现出高度的通用性和灵活性,不仅适用于AI汽车,还能广泛应用于AI机器人及未来可能的飞行汽车领域。与市场上的通用芯片相比,图灵芯片以“一颗顶三颗”的优势,能够同时驱动自动驾驶系统、智能座舱大模型等多种应用,展现了强大的集成效能。据透露,小鹏已在10月份成功在图灵芯片上实现了智能驾驶功能的运行验证,并计划在未来的车型中至少搭载3颗图灵芯片,以进一步强化车辆的智能处理能力和安全性能。

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军企业,在芯片自研方面也有着卓越的表现。其量产的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芯片堪称经典之作。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和研发投入,比亚迪不仅实现了IGBT芯片的自给自足,还向市场供货,成功打破了国外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局面。IGBT芯片广泛应用于比亚迪的新能源车型中,在提升车辆动力效率、降低能耗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使得国产车在三电系统核心零部件上拥有了更强的自主性和竞争力。

吉利汽车在芯片研发上也不甘示弱,携手半导体企业全力攻克车规级7纳米芯片。尽管研发过程充满挑战,需要克服技术难度高、资金投入大等诸多困难,但吉利汽车凭借坚定的决心和不懈的努力,已成功实现芯片流片,并逐步向量产环节迈进。一旦装车应用,这款7nm车规级芯片将大幅提升车辆智能座舱的算力,为实现流畅的多屏互动、精准语音交互以及高阶自动驾驶辅助功能奠定坚实基础。

科技内卷的“涟漪效应”

产品升级与创新加速

科技内卷促使汽车产品在技术、功能、品质等方面快速迭代升级。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进步,让汽车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得到了极大提升;车联网功能的日益丰富,使车辆与外界的连接更加紧密,为用户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服务;智能座舱的发展则聚焦于提升驾驶者与乘客的交互体验,从舒适的座椅设计到先进的人机交互系统,都在不断革新。这些技术的融合与应用,使得汽车产品的综合性能不断提升,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使用体验。例如,一些高端车型配备了自适应巡航、自动紧急制动、车道保持辅助等智能驾驶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驾驶者的疲劳,提高行车安全性;同时,智能座舱中的大屏幕显示器、语音控制、手势识别等技术,也让驾驶者能够更加便捷地操作车辆,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

价格与价值的博弈

随着科技内卷的加剧,汽车价格体系也受到了深刻影响。一方面,为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车企纷纷降低产品价格,导致价格战愈演愈烈。例如,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部分车型的价格在一年内下降了数万元,以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汽车的价值认知也在发生变化,不再仅仅关注价格,而是更加注重产品的综合价值,包括技术含量、品质可靠性、售后服务等。这就促使车企在降低价格的同时,努力提升产品的价值,通过技术创新、品质提升、服务优化等手段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例如,一些车企推出了超长质保、免费充电、道路救援等增值服务,以提升产品的综合价值。因此,价格战只是短期的竞争手段,价值战才是决定车企长期竞争力的关键。

行业格局重塑:优胜劣汰的加速

科技内卷加速了汽车行业的洗牌过程。那些能够在科技研发上持续投入、不断创新的车企,将凭借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产品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实现品牌的提升和发展;而那些技术实力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的车企,则可能逐渐被市场淘汰。例如,一些传统燃油车企由于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转型缓慢,市场份额不断被新兴的新能源车企侵蚀;而一些新能源车企则凭借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等方面的优势,迅速崛起,成为市场的新宠。据统计,近年来,已有多家汽车品牌因技术落后、资金链断裂等原因退出市场,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汽车行业竞争中,科技将成为决定车企命运的核心要素,只有不断创新、适应市场变化的车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未来展望:科技内卷的“新征程”

展望未来,汽车行业的科技内卷将持续升级,且永无止境。随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的不断突破与融合,汽车将不再仅仅是交通工具,而是转变为一个高度智能化、个性化的智能移动终端,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娱乐的重要延伸空间。这一转变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汽车行业将在创新的浪潮中不断探索前行,为人类的出行和生活方式带来更加深刻的变革与重塑。


 

  • 版权所有 :吉林省智慧城市设计规划管理发展中心 Copyright: Jilin Province Smart City Design,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Center
  • ICP备案序号:吉ICP备2024017788号-1 吉公网安备 号 技术支持:恩惠科技
  • 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