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1-07 浏览量:116
来源:解放日报
400多年前,徐光启与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对我国科学文化思想产生深远影响;400多年后,在徐光启的故乡,以人工智能、大模型、元宇宙、具身智能等为代表的创新策源力再一次集中迸发。
新年伊始,在徐汇滨江新落成的西岸大剧院,“模塑申城”五大公共服务平台以及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运营基地同步亮相。作为上述平台和基地重要承载区的徐汇,近年来抢抓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加快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举全区之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先后落地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创智学院等战略科技力量,集聚人工智能企业上千家,产值近千亿。
这其中,市、区联合打造的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带动全区集聚大模型企业255家,备案大模型34个,占全市近60%,并创成上海市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先导区,构建了“一核引领、三圈辐射、多点支撑”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格局。
空间集聚中
找到发展关键要素
徐汇是上海市首个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2023年9月,在市相关部门支持下,徐汇推出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揭牌一周年以来,徐汇以“模速空间”为核心,紧紧围绕“打造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和产业生态形成的试验田、孵化器”的目标,将产业生态集聚区建设升级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先导区”,持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科创产业“核爆点”。
在此过程中,徐汇区以“模速空间”为核心,联动全区资源,推出超6万平方米的孵化空间,沿龙台路沿线布局人工智能大模型科创街区,撬动160万平方米的载体产业升级。通过做优“科产城”融合,为前沿科技人才提供更多高品质的“第三空间”,产业集聚初步成型。
模速空间吸引百余家大模型初创企业入驻,带动全区255家大模型企业加速集聚,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诞生于徐汇的“书生通用”、商汤“日日新”等四大基础模型持续壮大,稀宇科技、阶跃星辰等企业当选大模型“六小虎”。刚过去的2024年,徐汇区进一步引进上海创智学院、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阿里魔搭社区、第四范式华东总部等高能级项目,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完善。
资源禀赋带来的场景优势只是其一。徐汇通过模速空间聚集大模型产业生态,适时推出一系列资金和政策支持,让企业在空间集聚中找到了发展的关键要素。
“来模速空间,经常能遇到合作方或是有意向合作的企业,前天我们刚和阶跃星辰的伙伴在这里讨论大模型的底层合作,今天就迎面遇到了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的科学家。”谈到模速空间揭牌后为企业带来的变化,星纪魅族高级副总裁卢勇首先想到的是一连串“巧遇”。
他表示,几百家与大模型相关的企业聚集在这片场域,彼此间非常容易感知产业的变化,也更容易产生化学反应。以可穿戴眼镜为例,卢勇注意到不少企业正积极入局,“百模大战”后颇有“百镜大战”之姿。作为较早布局智能眼镜产品线的企业,星纪魅族的AR智能眼镜可支持13国语言的实时翻译,即将切换至“大模型翻译”模式。届时,译文将更符合使用者的用语习惯和上下文语境,为人们带来全新的使用体验,还将在中资企业“出海”等产业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保持战略敏捷
完善行业生态
模速空间持续推进“专班式”“保姆式”服务,常态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裉节,正逐步实现着力补齐行业生态短板的目标。
上海市与徐汇区通过市区联动,推动算力调度、开放数据、金融服务、综合服务、人才服务等全要素功能平台辐射能力升级。2024年,模速空间迎来市级语料公司库帕思、算力运营公司埃迪希实体化入驻平台并提供服务。此外,入驻模速空间的上海大模型合规指导服务中心已累计服务全市超300家企业,为企业全生命周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入驻模速空间的金融服务平台也表现亮眼。以上海人工智能母基金、徐汇资本等为牵引,平台建立了覆盖种子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全链条科创投体系。眼下,徐汇资本及其出资的人工智能领域基金总计已投103个项目,且始终坚持投早投小,投资A轮及以前早期项目数量占比达88%。入驻模速空间的上海西岸国际人才港已正式启用,集成发布了“五个一”服务包,支持模速空间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徐汇区秉持着“关键政策起步早、资金支持不观望”的目标,发布了上海首个大模型专项政策,算力补贴市区合作联动、备案奖励创全市之先,各项政策累计惠及企业已达百余家次。
徐汇还推出升级版《徐汇区关于支持大模型科创街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携手市国资委推出“人工智能+”垂类模型落地应用大礼包,从算力、模型、语料、应用、生态等全方位给大模型企业发放真材实料“服务包”,支持企业心无旁骛、干事创业,力求产业政策能够真正“烫手、好用”。
徐汇还发挥中心城区的场景资源优势,纵深推进垂类应用,在医疗、教育、城市治理等“大模型+”领域率先领跑。医疗领域,徐汇区开展人工智能院地合作,支持中山医院在内的八家三甲医院试点开放院级场景,加快大模型赋能“防诊治康”各个关键流程。教育领域,徐汇区服务上海创智学院打造学科数据生产平台,研发教育领域通用大模型。城市治理领域,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率先采用Agent(智能体)、RAG(检索增强生成)技术,上线全市首个“政务服务大模型”。
以模速空间为载体和品牌,徐汇区已先后承办2024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2024WAIC云帆奖暨人工智能青年先锋论坛、中国具身智能大会等重磅活动,面向全球推介模速空间。
模速空间同步加快其自身品牌矩阵建设,打造“模速校友会”播客、“全球顶尖高校校友日”等活动品牌,全年举办各类活动约300场。徐汇区联合“产学研资”组局,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书生·浦语”大模型实战营等活动在区内常态化举办,奇绩创坛等投资机构发挥“VC+孵化”双重功能,魔搭社区、稀宇科技“大法师计划”、阶跃星辰“繁星计划”等项目聚合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伙伴,上海创智学院、上海交大人工智能学院则持续加快青年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行业生态。
发布“人工智能+”十大行动
徐汇区领导表示,徐汇将继续发挥重大战略牵引作用,加快建成全国人工智能高地,紧紧围绕市委三大战略布局,依托“模速空间”“数链空间”等标杆载体,打造“雨林式”生态。聚焦垂类大模型和“人工智能+”应用,发挥“一核三圈多点”产业磁吸效能,不断加速人工智能市场化、产品化和产业化进程。
在新的发展阶段,为体系化谋划“加快建成全国人工智能高地”的“施工图”,加快绘就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实景画”,徐汇制定了《徐汇区加快建成全国人工智能高地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发布“人工智能+”十大行动,全区合力打造创新策源引领、领军企业聚集、应用场景丰富、产业生态协同的人工智能高地。
模型能力跃升行动——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模型开源生态,推动核心算法技术突破,加强前沿算法与模型领域研究。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算力开发和测试平台,强化算力运营与资源统筹,构建多层次算力支撑体系,加大算力补贴支持力度。构建战略语料矩阵和打造高质量行业语料库,推进公共数据分批次开放。建设虚实融合超大型实训场,率先赋能具身智能、自动驾驶等大模型实训。
创新策源突破行动——
加强新型研发机构间深度合作,推动科学智能创新研究,加快具身智能和类脑科学等前沿技术攻关。支持自主可控智能算力芯片项目落地,深化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协同适配,建立国产人工智能芯片适配、评测的国家标准,打造人工智能全栈创新高地。
场景应用牵引行动——
围绕制造、医疗、教育、金融、文旅和城市治理等领域,在国家人工智能应用基地建设基础上,打造一批高价值应用场景,建设一批市级赋能和应用示范基地。孵化C端超级应用开拓人工智能时代流量新入口,培育智能终端产品塑造未来科技生活新趋势。
孵育范式升级行动——
打造一批高质量孵化器。打造外资、国资、基模专区,完善国资孵化投孵联动机制。鼓励科研成果转化、开放全球项目遴选、探索超前孵化。实施“金种子”企业进阶计划,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培育“百人会”导师品牌。
产业集群倍增行动——
加快龙头企业集聚,吸引和鼓励外资企业、央国企等合力壮大人工智能产业链,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加强产业链动态监测,对关键环节精准实施“补延扩强优”,实施“产业链+生态伙伴”计划,助力“主链”加快发展。
空间布局优化行动——
打造“一核引领、三圈辐射、多点支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格局。以模速空间为“核爆点”、大模型科创街区为“强纽带”,强化徐汇滨江发展引领。以漕河泾开发区、徐家汇环交大地区、北杨人工智能小镇为“三圈”,分别建设软硬协同增长极、环交大产研转化高地和高校联合创新中心集群。
资本矩阵扩容行动——
发挥上海人工智能先导母基金等作用。支持打造产业CVC基金,探索设立前沿技术、国际与人才等专项创新型基金。推进人工智能科创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支持投资机构发挥“VC+孵化”功能。推动人工智能产融合作平台落地,探索融资新模式。
未来人才汇聚行动——
升级“光启伯乐”“光启创客”“光启星梦”项目,推进高层次人才服务“一件事”改革。完善交叉复合型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实践环境建设,开展“订单式”联合培养。实施“育见AI”人才早期培养。培育全球人工智能人才赛事奖项,打造先锋论坛品牌。
产业生态赋能行动——
支持企业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和登记,协助制定和推动大模型垂类行业合规指引落地。支持企业围绕关键技术和环节构建高价值专利组合。支持底层基础、大模型评测等领域标准研制。加快建设国际一流评测体系。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活动为抓手持续完善活动矩阵,依托开源社区和平台打造链接全球的开源开放“创新场”。
国际开放链接行动——
积极筹建国际人工智能标准联合会,推进国际标准研制。加快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建设,深化与国际组织合作,推进国际标准合作互认。构建企业出海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出海服务标杆项目。设立国际创新研究合作课题,共同攻克前沿技术难题。